镁佳股份冲刺港股IPO!公司估值67亿,创始人曾任蔚来汽车副总裁
镁佳股份冲刺港股IPO!公司估值67亿,创始人曾任蔚来汽车副总裁
镁佳股份冲刺港股IPO!公司估值67亿,创始人曾任蔚来汽车副总裁增强(zēngqiáng)内需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作用
内需(nèixū)是推动经济发展(fāzhǎn)的基本动力。2024年底召开(zhàokāi)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(huìyì)强调,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。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进一步指出,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(jiéhé),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,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。当前,国际环境持续深刻变化,外部冲击影响加大,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(miànlín)不少困难和挑战。扩大内需不仅(bùjǐn)是抵御外部冲击、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有效途径,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构建新(xīn)发展格局的战略之举。
一、深刻认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(zhòngyàoxìng)和紧迫性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,也关系经济安全,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战略(zhànlüè)之举”。党的十八(shíbā)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,着力构建完整内需体系,促进形成强大国内(guónèi)(guónèi)市场,持续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,更好(gènghǎo)发挥(fāhuī)投资的关键作用,内需在支撑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同时要认识到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,面临新(xīn)形势、新任务和新要求。
从国际看(kàn),外部冲击压力加大进一步凸显扩大内需的重要性。近年来,逆全球化思潮抬头,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(bǎohùzhǔyì)明显上升,世界经济(jīngjì)(jīngjì)增势减弱。美国政府出台(chūtái)所谓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进一步重创全球经济和(hé)贸易,也给我国经济和外贸带来(dàilái)冲击。近年来,我国制造业(zhìzàoyè)占全球比重已超过30%,通过扩大出口(kuòdàchūkǒu)实现供需平衡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,不仅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反倾销、反补贴措施,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采取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。2025年一季度,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.9%,这意味着外需变化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。为此,必须把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(wèizhì),以内需的稳定增长有效应对外部冲击。
从国内看,我国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,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,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(de)重要前提。近年来,我国经济在供给侧呈现(chéngxiàn)增速换挡和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的特征(tèzhēng),在需求侧也(yě)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发生重大变化。2020—2024年,我国内需对(duì)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(gòngxiànlǜ)为83.6%,较2016—2019年年均贡献率下降17.1个百分点。与此同时,长期(chángqī)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(jiégòuxìng)矛盾对内需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,比如房地产(fángdìchǎn)市场深度调整造成需求收缩效应,房价下跌使得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、居民消费更趋谨慎,地方政府(zhèngfǔ)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也客观上对投资需求扩张有抑制作用。
当前,我国经济(jīngjì)持续回升向好,但内需不足仍是经济运行的(de)突出矛盾。从消费看,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(zhīchū)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(gòngxiànlǜ)为(wèi)44.5%,是除2020年外近17年的最低水平(zuìdīshuǐpíng)。我国居民消费不振更为突出,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比重2004年之前大体维持在(zài)40%以上,2010年下降到34.6%的低点,此后大体在35%—40%的区间波动。世界银行数据(shùjù)显示,2023年全球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6.5%,其中高收入国家为58.7%,中等收入国家为52%,而我国仅为(jǐnwèi)39.6%。从投资(tóuzī)看,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20年达到峰值,但在随后的年份中逐渐下降。2024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.2%,较2023年下降0.6个百分点。价格持续走低反映了国内需求不足。截至2025年5月(yuè)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zhǐshù)(CPI)当月同比已连续27个月低于1%,工业(gōngyè)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当月同比连续32个月负增长(fùzēngzhǎng)。
近年来,各地区(dìqū)充分发挥特色(tèsè)优势,创造特色消费新空间,不断丰富消费业态、提升消费体验,有效激活市场潜力。图为2025年5月28日,游客在(zài)重庆市乘坐游轮(yóulún)观赏夜景。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/摄
与此同时,我国(wǒguó)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,影响和制约着供需(gōngxū)关系的(de)动态平衡。比如,一些地方政府重生产、轻消费,使得消费增长往往跟不上供给扩张。又如,供给过剩导致部分行业陷入“内卷式”竞争,不仅加大(jiādà)企业生存压力,而且反过来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和企业投资意愿,形成负向反馈效应。再如,随着居民收入水平(shuǐpíng)提高,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,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全年(quánnián)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.1%,但医疗、养老、教育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,抑制(yìzhì)了服务消费需求释放。加之服务领域价格(jiàgé)调节供求(gōngqiú)的功能不健全,使得价格不能(bùnéng)真实反映市场供需,抑制了多样性差异化的服务供给。
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,是(shì)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内外发展形势基础上作出的(de)战略(zhànlüè)安排。我们只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,坚定不移做强国内大循环,才能切实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,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。当前及(jí)今后一个时期,我们要坚决把党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,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(liángxìngxúnhuán),促进(cùjìn)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。
二、扩大内需要更加(gèngjiā)注重补上消费短板
消费是最终需求,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我国内需(nèixū)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,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提振消费。过去一个时期(shíqī),在面临外部冲击和(hé)经济下行压力时,我国主要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。近年来,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收窄,投资的边际效率下降(xiàjiàng),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,突出表现为(wèi)投资和消费不平衡。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,要落实《提振消费专项(zhuānxiàng)行动(xíngdòng)方案》,持续释放居民消费潜能,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,大力发展(dàlìfāzhǎn)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,更多依靠提振消费扩大内需、拉动经济增长。
提高(tígāo)居民收入和(hé)消费(xiāofèi)能力(nénglì)。就业是居民收入主要(yào)来源(láiyuán)。要结合经济形势变化,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。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,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,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。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,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,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。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,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。通过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,提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,提升居民消费信心,有效(yǒuxiào)提振和扩大消费。
拓展服务消费(xiāofèi)、发展(fāzhǎn)新型消费。随着(suízhe)经济发展,我国居民对服务消费的品质、质量(zhìliàng)和消费体验有更高要求。要从放宽准入、减少限制、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,扩大健康、养老、助残、托幼、家政等多元化(duōyuánhuà)服务供给,在更多细分领域开发优质服务产品,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多层次差异化的服务消费需求。开展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,加速推动自动驾驶、智能穿戴、超高清(qīng)视频、脑机接口、机器人、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,开辟(kāipì)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。
有序减少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(cuòshī)。党(dǎng)的(de)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,完善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,减少限制性措施。要因地制宜调减限制性措施,充分释放刚性和(hé)改善性住房(zhùfáng)需求潜力。推动汽车等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(zhuǎnbiàn),分年限保障“久摇不中”无车家庭购车需求。放宽相关行业市场准入,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。对新兴消费领域增强包容性,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监管。
深入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。用(yòng)好今年已安排(ānpái)的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(guózhàizījīn),支持(zhīchí)地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,推动汽车、家电、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、智能(zhìnéng)化升级,支持换购合格安全的电动自行车,实施手机、平板、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。研究(yánjiū)扩大补贴范围,简化补贴的申领和支付程序,提高政策实施效能。
三(sān)、政策发力和改革加力相结合扩大内需
扩大国内需求,仅仅依靠短期政策调节难以形成内需增长的长效机制,要在深入实施更加积极有为宏观政策的同时(tóngshí),把短期政策调整和中长期制度(zhìdù)建设结合起来,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,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(tǐxì),形成释放内需潜力的可持续动力(dònglì)。
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。一方面,实施(shíshī)积极的(de)财政政策。要(yào)确保政策落地见效,确保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大于名义(míngyì)GDP增速,对总需求形成正向拉动作用;在加大财政支出强度的同时,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(jiégòu),更加注重惠民生、促消费。另一方面,实施适度宽松(kuānsōng)的货币政策。要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根据(gēnjù)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,适时降准降息,保持流动性充裕;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、扩大消费、稳定外贸等领域(lǐngyù)的支持。
深化财税体制改革(tǐzhìgǎigé)。长期以来,我国(wǒguó)在生产(shēngchǎn)环节征收消费税(xiāofèishuì),消费地政府难以从中受益,对促进(cùjìn)本地消费动力不足。要加快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“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定下划地方”的改革举措,激励地方政府推动(tuīdòng)扩大消费的积极性,改变地方政府“重投资、轻消费”的行为模式。增强税收(shuìshōu)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,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,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,合理调节过高收入,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。
2025年4月9日,在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南通海门,我国自主研制(yánzhì)、最大开挖直径(zhíjìng)达16.64米(mǐ)的“江海号”盾构(dùngòu)机缓缓启动,新“万里长江第一隧”、我国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掘。图为当日拍摄的“江海号”盾构机内部。 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季春鹏/摄
推进全国统一大(dà)市场建设(jiànshè)。深入清理整治各类市场准入壁垒,破除地方保护(bǎohù)和市场分割,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。完善(wánshàn)企业(qǐyè)简易退出制度,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,优化新(xīn)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。对涉及重要民生领域的教育、卫生、体育等行业,稳妥放宽(fàngkuān)准入限制,优化养老、托育、助残等行业准入标准。清理不合理的服务业(fúwùyè)经营主体(zhǔtǐ)准入限制,放宽服务业经营主体从事经营活动的资质、股权比例、注册资金、从业人员、营业场所、经营范围等要求。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,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、业态融合、产业集聚,持续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,不断满足人民(rénmín)群众多样性差异化服务消费需求。
促进消费和投资(tóuzī)良性循环。消费和投资是国内需求的两个(liǎnggè)重要(yào)方面,两者(liǎngzhě)既(jì)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。通常而言,消费是慢变量(biànliàng),消费增长取决于当期收入和对未来的收入预期,不可能在短期内(zàiduǎnqīnèi)实现大幅增长;投资是快变量,通过动员可在短期内实现较快增长。当前,在居民消费偏弱(piānruò)和社会投资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,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,通过重点支持科技创新、新型基础设施、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投资,释放新型消费、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潜能。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,扩大消费基础设施、消费服务功能(gōngnéng)提升类(lèi)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投资,加大(jiādà)支持教育医疗、技能培育、养老托育、文旅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,形成扩大投资与创造就业、投资于人和提振消费的良性互动。
加快(jiākuài)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(shìmínhuà)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。要着力完善城乡融合(rónghé)发展体制机制(jīzhì),加快落实由常住(chángzhù)地登记(dēngjì)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(gōnggòngfúwù)制度,鼓励常住地政府推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、住房保障、随迁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,切实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。同时,建立有效激励机制,提高常住地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性,持续释放我国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。
来源(láiyuán):《求是》2025/13
作者:王一鸣 中国国际经济(jīngjì)交流中心副理事长
增强(zēngqiáng)内需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作用
内需(nèixū)是推动经济发展(fāzhǎn)的基本动力。2024年底召开(zhàokāi)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(huìyì)强调,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。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进一步指出,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(jiéhé),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,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。当前,国际环境持续深刻变化,外部冲击影响加大,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(miànlín)不少困难和挑战。扩大内需不仅(bùjǐn)是抵御外部冲击、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有效途径,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构建新(xīn)发展格局的战略之举。
一、深刻认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(zhòngyàoxìng)和紧迫性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,也关系经济安全,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战略(zhànlüè)之举”。党的十八(shíbā)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,着力构建完整内需体系,促进形成强大国内(guónèi)(guónèi)市场,持续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,更好(gènghǎo)发挥(fāhuī)投资的关键作用,内需在支撑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同时要认识到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,面临新(xīn)形势、新任务和新要求。
从国际看(kàn),外部冲击压力加大进一步凸显扩大内需的重要性。近年来,逆全球化思潮抬头,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(bǎohùzhǔyì)明显上升,世界经济(jīngjì)(jīngjì)增势减弱。美国政府出台(chūtái)所谓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进一步重创全球经济和(hé)贸易,也给我国经济和外贸带来(dàilái)冲击。近年来,我国制造业(zhìzàoyè)占全球比重已超过30%,通过扩大出口(kuòdàchūkǒu)实现供需平衡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,不仅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反倾销、反补贴措施,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采取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。2025年一季度,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.9%,这意味着外需变化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。为此,必须把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(wèizhì),以内需的稳定增长有效应对外部冲击。
从国内看,我国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,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,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(de)重要前提。近年来,我国经济在供给侧呈现(chéngxiàn)增速换挡和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的特征(tèzhēng),在需求侧也(yě)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发生重大变化。2020—2024年,我国内需对(duì)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(gòngxiànlǜ)为83.6%,较2016—2019年年均贡献率下降17.1个百分点。与此同时,长期(chángqī)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(jiégòuxìng)矛盾对内需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,比如房地产(fángdìchǎn)市场深度调整造成需求收缩效应,房价下跌使得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、居民消费更趋谨慎,地方政府(zhèngfǔ)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也客观上对投资需求扩张有抑制作用。
当前,我国经济(jīngjì)持续回升向好,但内需不足仍是经济运行的(de)突出矛盾。从消费看,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(zhīchū)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(gòngxiànlǜ)为(wèi)44.5%,是除2020年外近17年的最低水平(zuìdīshuǐpíng)。我国居民消费不振更为突出,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比重2004年之前大体维持在(zài)40%以上,2010年下降到34.6%的低点,此后大体在35%—40%的区间波动。世界银行数据(shùjù)显示,2023年全球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6.5%,其中高收入国家为58.7%,中等收入国家为52%,而我国仅为(jǐnwèi)39.6%。从投资(tóuzī)看,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20年达到峰值,但在随后的年份中逐渐下降。2024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.2%,较2023年下降0.6个百分点。价格持续走低反映了国内需求不足。截至2025年5月(yuè)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zhǐshù)(CPI)当月同比已连续27个月低于1%,工业(gōngyè)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当月同比连续32个月负增长(fùzēngzhǎng)。
近年来,各地区(dìqū)充分发挥特色(tèsè)优势,创造特色消费新空间,不断丰富消费业态、提升消费体验,有效激活市场潜力。图为2025年5月28日,游客在(zài)重庆市乘坐游轮(yóulún)观赏夜景。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/摄
与此同时,我国(wǒguó)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,影响和制约着供需(gōngxū)关系的(de)动态平衡。比如,一些地方政府重生产、轻消费,使得消费增长往往跟不上供给扩张。又如,供给过剩导致部分行业陷入“内卷式”竞争,不仅加大(jiādà)企业生存压力,而且反过来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和企业投资意愿,形成负向反馈效应。再如,随着居民收入水平(shuǐpíng)提高,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,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全年(quánnián)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.1%,但医疗、养老、教育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,抑制(yìzhì)了服务消费需求释放。加之服务领域价格(jiàgé)调节供求(gōngqiú)的功能不健全,使得价格不能(bùnéng)真实反映市场供需,抑制了多样性差异化的服务供给。
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,是(shì)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内外发展形势基础上作出的(de)战略(zhànlüè)安排。我们只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,坚定不移做强国内大循环,才能切实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,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。当前及(jí)今后一个时期,我们要坚决把党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,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(liángxìngxúnhuán),促进(cùjìn)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。
二、扩大内需要更加(gèngjiā)注重补上消费短板
消费是最终需求,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我国内需(nèixū)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,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提振消费。过去一个时期(shíqī),在面临外部冲击和(hé)经济下行压力时,我国主要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。近年来,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收窄,投资的边际效率下降(xiàjiàng),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,突出表现为(wèi)投资和消费不平衡。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,要落实《提振消费专项(zhuānxiàng)行动(xíngdòng)方案》,持续释放居民消费潜能,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,大力发展(dàlìfāzhǎn)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,更多依靠提振消费扩大内需、拉动经济增长。
提高(tígāo)居民收入和(hé)消费(xiāofèi)能力(nénglì)。就业是居民收入主要(yào)来源(láiyuán)。要结合经济形势变化,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。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,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,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。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,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,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。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,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。通过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,提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,提升居民消费信心,有效(yǒuxiào)提振和扩大消费。
拓展服务消费(xiāofèi)、发展(fāzhǎn)新型消费。随着(suízhe)经济发展,我国居民对服务消费的品质、质量(zhìliàng)和消费体验有更高要求。要从放宽准入、减少限制、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,扩大健康、养老、助残、托幼、家政等多元化(duōyuánhuà)服务供给,在更多细分领域开发优质服务产品,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多层次差异化的服务消费需求。开展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,加速推动自动驾驶、智能穿戴、超高清(qīng)视频、脑机接口、机器人、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,开辟(kāipì)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。
有序减少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(cuòshī)。党(dǎng)的(de)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,完善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,减少限制性措施。要因地制宜调减限制性措施,充分释放刚性和(hé)改善性住房(zhùfáng)需求潜力。推动汽车等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(zhuǎnbiàn),分年限保障“久摇不中”无车家庭购车需求。放宽相关行业市场准入,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。对新兴消费领域增强包容性,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监管。
深入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。用(yòng)好今年已安排(ānpái)的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(guózhàizījīn),支持(zhīchí)地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,推动汽车、家电、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、智能(zhìnéng)化升级,支持换购合格安全的电动自行车,实施手机、平板、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。研究(yánjiū)扩大补贴范围,简化补贴的申领和支付程序,提高政策实施效能。
三(sān)、政策发力和改革加力相结合扩大内需
扩大国内需求,仅仅依靠短期政策调节难以形成内需增长的长效机制,要在深入实施更加积极有为宏观政策的同时(tóngshí),把短期政策调整和中长期制度(zhìdù)建设结合起来,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,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(tǐxì),形成释放内需潜力的可持续动力(dònglì)。
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。一方面,实施(shíshī)积极的(de)财政政策。要(yào)确保政策落地见效,确保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大于名义(míngyì)GDP增速,对总需求形成正向拉动作用;在加大财政支出强度的同时,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(jiégòu),更加注重惠民生、促消费。另一方面,实施适度宽松(kuānsōng)的货币政策。要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根据(gēnjù)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,适时降准降息,保持流动性充裕;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、扩大消费、稳定外贸等领域(lǐngyù)的支持。
深化财税体制改革(tǐzhìgǎigé)。长期以来,我国(wǒguó)在生产(shēngchǎn)环节征收消费税(xiāofèishuì),消费地政府难以从中受益,对促进(cùjìn)本地消费动力不足。要加快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“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定下划地方”的改革举措,激励地方政府推动(tuīdòng)扩大消费的积极性,改变地方政府“重投资、轻消费”的行为模式。增强税收(shuìshōu)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,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,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,合理调节过高收入,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。
2025年4月9日,在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南通海门,我国自主研制(yánzhì)、最大开挖直径(zhíjìng)达16.64米(mǐ)的“江海号”盾构(dùngòu)机缓缓启动,新“万里长江第一隧”、我国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掘。图为当日拍摄的“江海号”盾构机内部。 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季春鹏/摄
推进全国统一大(dà)市场建设(jiànshè)。深入清理整治各类市场准入壁垒,破除地方保护(bǎohù)和市场分割,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。完善(wánshàn)企业(qǐyè)简易退出制度,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,优化新(xīn)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。对涉及重要民生领域的教育、卫生、体育等行业,稳妥放宽(fàngkuān)准入限制,优化养老、托育、助残等行业准入标准。清理不合理的服务业(fúwùyè)经营主体(zhǔtǐ)准入限制,放宽服务业经营主体从事经营活动的资质、股权比例、注册资金、从业人员、营业场所、经营范围等要求。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,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、业态融合、产业集聚,持续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,不断满足人民(rénmín)群众多样性差异化服务消费需求。
促进消费和投资(tóuzī)良性循环。消费和投资是国内需求的两个(liǎnggè)重要(yào)方面,两者(liǎngzhě)既(jì)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。通常而言,消费是慢变量(biànliàng),消费增长取决于当期收入和对未来的收入预期,不可能在短期内(zàiduǎnqīnèi)实现大幅增长;投资是快变量,通过动员可在短期内实现较快增长。当前,在居民消费偏弱(piānruò)和社会投资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,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,通过重点支持科技创新、新型基础设施、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投资,释放新型消费、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潜能。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,扩大消费基础设施、消费服务功能(gōngnéng)提升类(lèi)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投资,加大(jiādà)支持教育医疗、技能培育、养老托育、文旅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,形成扩大投资与创造就业、投资于人和提振消费的良性互动。
加快(jiākuài)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(shìmínhuà)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。要着力完善城乡融合(rónghé)发展体制机制(jīzhì),加快落实由常住(chángzhù)地登记(dēngjì)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(gōnggòngfúwù)制度,鼓励常住地政府推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、住房保障、随迁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,切实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。同时,建立有效激励机制,提高常住地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性,持续释放我国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。
来源(láiyuán):《求是》2025/13
作者:王一鸣 中国国际经济(jīngjì)交流中心副理事长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